高校聚焦产业发展 为自贸港培养亟缺人才

国内 来源:海南日报 2020-08-24 15:55:11

高层次人才办理入职,实验设施设备不断完善……连日来,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建设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今年9月,该学院将迎来首批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他们到来意味着海南高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人才培养工作的空白将被填补。

记者通过走访发现,我省各高校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积极主动作为,紧扣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目标任务,发挥自身优势,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一方面“扩大增量”——成立了一批新学院、开设了一批新专业,一方面“盘活存量”——对原有学科体系和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了梳理完善和探索创新。

不少学院和专业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和完善,引进的人才、培养的学生已经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其科研成果也为加快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

学科瞄准产业 全球引进高层次人才

集聚优质教育资源为自贸港培养亟缺人才

中科院院士、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是2018年9月正式到海南大学任职的。一到海南,他就发现,海南正在打造健康岛、发展康养产业,但各高校尚未开设严格意义上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

在他的提议和推动下,海南大学很快与海口市人民医院达成合作,先后成立了生物医学研究院和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共同培养从事医学检测、诊断、治疗、康复等医疗器械方向的人才,开展生物医学影像学、医学信息学、生物医学传感技术和医学检验技术等方向的研究。

“除了邀请到骆校长担任学科带头人,我们还面向全球全职或柔性引进了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青年千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高层次人才。”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张云竹介绍,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教授刘谦日前已经办好了入职手续,以学院首任院长的身份着手推动学科建设和招生工作。

作为三亚市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本科院校,三亚学院亦对标海南自贸港建设区域经济新需求,在两年间相继成立了健康产业管理学院、盛宝金融科技商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和自贸港国际法学院,通过布局学科专业为海南自贸港培养亟缺人才。

王好名是该校健康产业管理学院招收的首批学生。入校两年来,他在系统学习营养学、临床医学、健康管理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还多次跟着老师到医院、康养中心等机构参观学习,受益颇多。其中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大二上学期作为交换生前往台湾开南大学学习的经历,“相较于海南,台湾将康养和科技结合得更为紧密,很多前沿的理念值得我们学习。”

他补充,《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后,学校还通过班会、讲座等形式,为师生分析了方案中与医疗健康有关的内容,“这让我进一步了解了所学专业的前景,明确了未来就业的方向,对毕业后能够成为海南自贸港的建设者充满期待。”

记者了解到,为突出办学的区域化、社会化、国际化,三亚学院还通过搭建多方协同平台,集聚了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合作办学伙伴不乏美国伯克利学院、法国埃塞克高等商学院以及丹麦尼尔斯布鲁克哥本哈根商学院、巴基斯坦信德伊斯兰大学、丹麦盛宝银行等国外知名大学和机构,高等教育全球化协同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理论结合实践 学生“干中学、学中干”

让学生尽早成长并主动融入自贸港建设大局

日前,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启动了首轮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跻身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队伍,该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群也进入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名单。

海南日报记者注意到,在宣布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工作当天,该校就与中免集团三亚市内免税店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为学校相关专业学生实习实践制定了方案和计划。

让学生“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早成长并主动融入海南自贸港建设大局,是海南多所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重要抓手之一。

日前宣告成立的海口经济学院南海电影学院,是该校继中广天择传媒学院、雅和人居工程学院、德行智华会计学院等学院后成立的第8个校企合作办学学院。

“为了让人才培养工作更加契合海南自贸港建设需要,近年来大兴调研之风。”海口经济学院常务副校长王兴隆介绍,学校多次组队到相关行业企业,深入了解其前沿理念和用人需求。各学院、专业以此为依据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10余次修改完善。学校董事会还按照“优势互补,强化实践,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诚邀国内外8家知名企业来学校开展全方位合作办学。

王兴隆说,合作企业均拿出诚意,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和实践条件。比如,南海电影学院不仅聘任了北京电影学院原院长张会军等一批资深教授、艺术家,还与万达影视、阿里影视等30家国内知名文化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这就是说,该学院学生不仅有“大咖”授课,还可以定期到北京电影学院创作教学实践基地实践,有机会参与国内一线导演拍摄的影视剧作、参加国内外电影节的相关活动等。王兴隆相信,从这所学院走出来的学生,可成为拉动海南自贸港影视产业发展的青春力量。

部分看似研究性强于实践性的新专业,也在学校和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下变得更“接地气”。

大数据、人工智能类专业是今年高校“爆款”。2018年至2019年,三亚学院先后新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和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为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实践环境,学校还同时新建了大数据与云计算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以及国内首个民办高校自筹自建的高性能计算中心高性能超算中心。

“本学期,我给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教《人工智能》这门课的时候发现,同学们对该门课程有畏惧感,学习积极性不高。经过了解,原来是因为这门课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而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内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三亚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副院长杨博雄说,找到原因后,他立即着手与教学团队修改教案,并将人工智能在当前生活中的各种热点应用进行提炼和编排,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实现教学案例可视化、教学内容可操作。

比如,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公共场所佩戴口罩成为基本要求之一。杨博雄专门设计了一个口罩识别实验案例,让学生学习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人脸口罩佩戴与否的识别,从而实现在公共场所中对未佩戴口罩人群的监控与管理。“学生们通过这个生动而具体的教学案例,学习到了整个智能识别的过程,充分体会到了人工智能的魅力。”他说,由于掌握了方法,学生们还触类旁通,将实验成果创新性地运用到其他领域,比如摩托车骑手头盔识别、游泳池溺水异常识别、身体健康异常识别、农田病害虫识别等等,并带着自己设计的作品参加省级和国家级人工智能大赛,获得了较好成绩。

校园联通市场 学生毕业即就业

让人才培养更加符合自贸港建设要求

经过过去半年的实习,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2020届毕业生符笃林顺利成为罗牛山新昌十万头现代化猪场的新入职员工,“在当前相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能进入这样的公司工作,我对学校和公司充满感激。”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主任师丽敏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一直以来,该专业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精心设置课程,安排实习就业。今年,学校又与罗牛山畜牧有限公司签署了现代学徒制联合人才培养协议,约定采用“招生招工一体化”的方式,合办畜牧兽医现代学徒制专班,共同培养300名企业亟需的畜牧兽医类专业技术人才。

根据协议,畜牧兽医现代学徒制专班学生不仅可以免费就读,并且入学即与企业签订四方协议,作为企业预备员工学习量身定制的专业课程。这一合作不仅将为该专业学生实现就学与就业无缝连接再上一道保险,也能及时为海南自贸港畜牧兽医行业的发展补充“燃料”。

与海南职业技术学院一样,我省不少高校都在“做好增量”的同时不忘“盘活存量”,把原有学院和专业进行重组或改革,使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更加符合海南自贸港建设要求。

在新设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克罗地亚语等3个语种专业的同时,近两年,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着力探索“英语或小语种+职业技能”的“外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赋予外语专业学生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所需的旅游类、国际贸易类、跨境电子商务类等类别的职业技能。

“我们运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接轨国际教育等培养机制和有效动态的质量监控手段,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了课堂教学、课程内容和培养模式的转型。”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副院长杨学前认为,这一探索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更有利于为海南自贸港培养有针对性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除了外语类高校,我省其他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同样注重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

“我们把熟悉国际规则、具有国际交流能力,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之一。”王兴隆说,当前,海口经济学院的所有专业都在强化外语教学,除了将公共外语课开课时间由1年半延长到3年,还实行了“每天外语一课时”制度——学生必须每天利用课余时间,用手机外语学习平台自学外语一课时,其成绩占到外语课成绩的30%。

同时,该校还根据海南地域特点,在旅游、外贸类专业开设了日语、韩语、泰语第二外语课;在外语、外贸类专业提出了“外语外贸化,外贸外语化”办学指导思想,并据此调整课程设置,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发展储备国际化人才。

“从这些新学院、新专业、新探索可以看出,这两年是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开拓创新、锐意改革的时期,为加快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王飞说,接下来,省教育厅将紧扣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目标任务,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主题,进一步引导各高校全方位发挥育人主体优势,在教育教学、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就业创业中更多融入海南自贸港建设要素,为海南自贸港培养一大批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记者 陈蔚林 见习记者 李梦楠)

标签: 加快贸易港建设 高校 人才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