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03-25 07:47:21
“还是找个厂子去上班吧。”这句本应是劝勉的话,一度成为年轻人之间流传广泛的“梗”。近期,多个行业的用人需求呈现出上涨趋势,但相应求职者数量却不能满足整体用人需求。由于缺乏新鲜“血液”,已经有企业生产一线出现“用工荒”。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即便在被大众普遍认为是“香饽饽”的国有企业,也有一线劳动力难以为继的现象。
国企的岗位都不香了?这个结论其实不是很准确。从报道来看,部分国企的“招工难”,主要是体现在一线劳动力岗位上。比如,其中就提到胜利油田的一线工人队伍已出现青黄不接,即便实现同工同酬后,“就算有年轻人来,离职率也非常高,基本上留不下来”。
这一现象,让人想起这几年比较火的“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去工厂”的话题。要知道,人到底是理性动物,年轻人择业观的变化,终究是现实所塑造的结果。比如,在送外卖与进工厂之间,现在的年轻人更崇尚自由,在收入状况差不多的情况下,自然不再迷恋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作。英国学者齐格蒙特·鲍曼早就说过: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被工厂雇用,也拒绝服从由工头、时钟和机器设定的生活节奏。因此,在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也好,不太热衷于一线劳动岗位也罢,其实并不令人意外。
但是,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每个岗位都需要有人去做。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通过增加岗位的“性价比”,吸引年轻人重新选择。在一般情况下,大家所想到的影响岗位“性价比”的主要因素,就是工资待遇。但是,前面说过,今天的年轻人更崇尚自由,对强约束型管理的接受度更低。更新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可能比单纯增加工资更容易让年轻人“心动”。此外,现在的年轻人普遍厌恶“一成不变”,甚至也对“稳定”有了新认识,这就需要真正让他们能够看得到未来,形成职业憧憬。
在很大程度上说,一些国企的一线劳动力岗位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原因就在于此。当代青年并非“怕吃苦”、担心“起点低”,而更在乎一份职业有没有前途,有多大的上升空间。报道中提到,不少国企有多种用工模式,其中一线劳动力岗位主要采取劳务派遣工形式。这种用工模式下,劳动者除了薪资、社保等方面与正式职工有差距,还存在上升空间严重受限的问题,很难“转正”,“没办法走向管理层”。一些企业的劳务派遣岗位即便实现与正式员工“同工同酬”,也对年轻人缺乏足够吸引力。
那么,工厂和一线劳动岗位到底如何吸引年轻人?答案其实蕴藏在问题的“成因”中。比如,可以考虑改革目前的劳务派遣用工机制,让不同用工模式下的从业者,都获得公平的晋升空间,并帮助他们获得技能和学历上的提升,尽量减少不同用工模式之间的基本劳动权益保障差距。
在劳动力红利逐渐式微的今天,企业对运行成本的分配,应该更注重对劳动力成本的投入。这需要对劳动力价值作出重新评估,而不是依旧停留在过去的惯性中。当然,这种价值的重估,不是简单地提高待遇,而要真正尊重劳动者,真正把劳动者当“人”来对待。在方方面面都能让劳动者感受到尊重、善意和体面,自然有利于吸引年轻人。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