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休背后有笔劳动经济学账-环球观速讯

国内 来源:潮新闻 2023-06-21 14:45:12

端午假期就在明天,3天的假期之后,人们又将迎来周日调休上班,经历一周6班。

早上上班路上,记者已经听到有行人在为下周连上6天班而忧愁了。

为什么会有调休?调休到底能创造多少经济价值?为此,记者专访了主要从事劳动与发展经济学领域研究的浙江大学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张川川,通过劳动经济学的视角,剖析调休这回事。


(相关资料图)

首先,为什么会调休?

1999年起,我国将春节、劳动节、国庆节统一定为休息3天,移动节日前后的2个周末共4天和法定假期3天集中休假拼成7天长假,由此,开始有了“黄金周”模式。在当时,黄金周交通运输、景点接待都承担着巨大压力,车票更是一票难求。

2007年起,劳动节假期缩减为1天,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3个传统节日。同时,用调休拼成了春节、国庆2个7天长假和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5个3天左右的小长假。

长假的存在,最主要的目的是刺激消费。以“黄金周”模式诞生的1999年为例,彼时正值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中国,为了促进国内旅游,用旅游消费提振经济,“黄金周”应运而生。

张川川解释,之所以用调休拼凑长假,是由旅游消费的性质决定的。作为一种跨地区的消费形式,旅游消费需要刚性的时间投入。没有足够的时间,就无法真正形成刺激消费的目的。

为了让旅游消费变得可能,就需要尽可能延长每段假期的时间,从而缩小路程所占时间在整体假期中的比例,给人们更多消费的时间。

正因此,在假期总天数固定的情况下,不得不通过调休来形成更多能够促进消费的长假。

不过,调休真的能创造更多价值吗?

每年调休时,网友们最感慨的就是“努力工作,攒钱给老板买宝马。”诚然,如果按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数据,劳动投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是40%,每周多休一天,带来的是5.7%左右的经济损失。

然而,张川川强调,这笔经济账不能这样简单计算。因为,连机器都需要休息和调试,人更是如此,并不是多上一天班就能提升效率。

调休的安排,不仅对普通人来说需要调整生物钟重新适应、降低生产效率,对企业来说,生产节奏同样需要因为调休而进行调整,尤其是工厂类型的企业,更是不胜其扰。

可以说,企业和职工都苦调休久矣。然而,其实调休不是原罪。“我们现在的矛盾是,老百姓想休假,但总是有人觉得,我们的经济还没发展到大家可以奢侈地拥有这么多假期。”张川川介绍,实际上,我国的休假量不仅不如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巴西、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在“金砖四国”中,仅多于印度。

其实,人们现在对于调休的怨言,很大程度是针对“放假了工作却要继续做,不能休息”的现状和“不敢跟公司提休年假,身边的人都不太敢休”的顾虑。

如果能更好地休假制度,人们对于靠调休凑出来的假期出行的需求自然会减弱。消费总量不变,但是均匀分散到全年,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的假期幸福感都会有莫大帮助。

此外,或许我们需要调整心态,不要总是关注GDP、生产效率等数据。要知道,当社会发展到一个阶段,必须要重视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对旅游消费的刚需。“到现在这个阶段,我们要把休假和旅行作为一种必要的消费,它恰恰是能证明我们真的富起来了,也是经济发展的侧面印证。”张川川说。

标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资讯播报